
WiFi測試小知識之五:WIFI產品測試PER
- 分類:WIFI測試小知識
- 作者:itest
- 來源:itest
- 發佈時間:2018-12-12 00:00
- 訪問量:
WiFi測試小知識之五:WIFI產品測試PER
對WIFI產品量產時PER是必測項,因為量產測試只有通過PER測試,才能驗證DUT的RX鏈路是否正常。但是PER測試時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造成丟包,下面對常見情況進行分析。
一. 配置原因造成丟包:
1. 儀器端口和DUT端口;在測試時,經常碰到“端口接錯”現象,通過下列的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確認:
(1) WT200可以通過儀器“端口狀態指標燈”來確定儀器端口是否正確(亮燈表示端口正在工作)
(2) DUT的天線端口需要客戶根據對DUT的配置和接線檢查。
2. RF線纜損壞; 需要確保RF線纜正常, 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參考。
把RF線纜兩端接到WT200的RF1和RF2端口,通過WT Meter進行環回測試,通看查看發送和接收功率,可知是否線纜是否正常,以及RF線纜衰減。
3. 中心頻率;需要和DUT配置一致。
4. 幀類型;需要和DUT配置的一致。
5. IFG(幀間間隔) ; 標準要求是SIFS為10us(802.11ag為例);但在測試條件下,需要根據DUT的處理時間決定了。 DUT實測時遠遠大於10us的IFG,如果IFG偏小則會造成丟包,但是IFG設置過大則影響測試效率。
一般方法是先設置較大的IFG,如果PER達到預期後,則嘗試慢慢減小IFG值,原則是不能因為設置的IFG值不合理影響PER。
如:有個別WIFI模塊通過串口把測試結果傳輸給PC機,由於串口通訊速率不夠快,造成DUT不能及時把結果傳輸到PC機,從而造成無法繼續接收,造成丟包。
6. 發送功率(需要考慮外部衰減) ;功率過大、功率太低都不行,因為放大器只能適用一定範圍內的功率。請根據DUT的設計來確定此值。
7. Waveform數據有效長度;數據有效長度(PSDU長度)也會引起丟包,因為當數據包佔用時間比較長時,需要考慮信道的時變問題、和振盪器的時間穩定性了。
二. Waveform造成丟包:
經第一步的嘗試,如果DUT完全接收不到數據,則考慮MAC層(媒體訪問控制層)問題了。
1. 有部分DUT對接收到的數據包,按數據包類型(管理幀,控制幀,數據幀廣播包等等)分別統計,這時需要注意觀察DUT的接收狀態信息。
注: WT200 Meter軟件WIFI默認使用數據廣播包。
2. 有部分DUT固件在測試PER時,需要特定的MAC才認為有效,這時需要根據要求生成基帶數據了。 Waveform一般在原廠芯片工具文件夾中,這時需要提供這些特殊的波形文件給我公司進行分析了。
Eg1:Athros芯片在測試PER時,需要特定的MAC地址(默認為01.00.00.C0.FF.EE)才認為有效, 這時需要根據要求生成Waveform數據包了。
三. 特殊情況造成丟包
有時手動測試沒問題,自動化時存在誤碼。這問題其實是手動操作時各動作之間延時較長,而自動化時操作時間短;因為部分DUT進入接收狀態需要較長的時間,但自動化工具沒有等待DUT進入接收狀態就開始發送數據,從而造成丟包。
注:
SIFS 即短的幀間間隔,是最短的幀間間隔,用來分隔開屬於一次對話的各幀, AP應當能夠在這段時間內從發送切換到接收